阐述韩愈和柳宗元论述师生关系的主要观点,你怎样评价?
韩愈的师道观:(1)尊师重道;(2)古之学者必有师;(3)传道授业解惑;(4)是否有道作为教师的根本标准;(5)业精于勤荒于嬉,行成于思毁于随。柳宗元的师道观:“交以为师”。
柳宗元充分肯定了教师在传道授业中的重要作用,他认为无师便无以明道,要“明道”,必从师。如果没有良师的教诲,就不可能成才,没有益友的相辅,就不可能增进自己的才能。柳宗元并不是拒绝为师,而是谢绝教师之名,不敢受师之礼,但对来向他请教问道者,他无不尽其所知给予解答,诚恳指导后学者,确有为师之实。他提出“交以为师”的主张,他认为这样既可以避世俗之议,又可以遂“好道”之心。评述乡村教育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、主要从事者及其活动特点。
最基本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关系,也就是教育教学中的社会关系。它作为构成教育的一种基本条件和重要的教学变量,对教育、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及教学效果的优劣产生重要影响。师生关系融洽往往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和接受,这也就是“亲其师,信其道”吧!否则,师生关系因矛盾导致学生对教师的反感而影响知识的获得和接受
师说中韩愈认为师生的差别是什么
《师说》中,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: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,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,如是而已。
1、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: 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。2、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: 是故无贵无贱,无长无少,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也。
3、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: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,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,如是而已。4、《师说》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: 彼与彼年相若也,道相似也,位卑则足羞,官盛则近谀。
5、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,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。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,正在国子监任教。
那么,韩愈为什么说“古之学者必有师”,“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”?原来他所说的“师”,有其独特含义,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,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,也不是指“授之书而习其句读”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: 彼童子之师,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,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。6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,抨击“耻学于师”的人,先用古今对比,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,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,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: 圣人之所以为圣,愚人之所以为愚,其皆出于此乎?7、以孔子为例,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,广泛学习,重视师道的事迹,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是: 圣人无常师。
孔子师郯子、苌弘、师襄、老聃。8、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,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,认为这样做,最终导致的结果是: 小学而大遗,吾未见其明也。
我国唐代文学家韩愈在《师说》中明确指出:“师者,所以传道、授业
D
试题分析:师者,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。老师,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,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主动学习得可贵品质。“传道”,要求老师言传身教,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。“授业”,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,这是老师与家长最关心的主题。“解惑”,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提出他们的疑惑,老师要有效地解决知识的困惑。采用恰当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,进而发掘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。
点评:对于此类试题,学生应把握题干中名句的表面意思,再在基本意义的基础上加以延伸,从而最终确定它的现实意义。同时本题也可以采用排除法。